助推民营行动
全民创业
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助推民营行动 > 全民创业
转变观念 突出特色 职工创业开启了民富之路
发布者:杨丽莉发布时间:2015-11-10 09:27:12
浏览:

                                    ——白河林业分公司带领职工创业创富工作纪实

在今年4月1日国家下达林业企业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号令之后,企业将早已提到日程的“全党创业、全民创业”再次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引领职工转变观念、创业致富成为企业停伐后转型发展的重头戏。白河林业分公司审时度势,积极谋划,大力扶持,经过几年的发展,白河的全民创业已呈如火如荼之势,仅食用菌产业一项就由最初的60万袋猛增到4000万袋,是“十二五”前的67倍,“蚁群经济”释放出巨大的“大象效益”。

一、观念引领,为全民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年来取得的荣誉,白河人产生了很强的优越感,安于现状、依赖意识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全民创业上,思想保守、小富即安,致使创业发展缓慢,“十二五”前人均创业性收入只有2500元。基于此,公司领导一班人首先达成共识,要想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必须从观念抓起。只有让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真正明白早转型早发展、快适应大发展、不适应难发展的道理,才能激发起广大职工的发展热情和创业激情。

于是公司层层召开会议,由公司领导班子层和机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由副场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学习报告会、分别由各基层单位职工参加的全体动员会,三个层次的会议将企业转型发展、引领广大职工创业致富理念贯彻到公司上下,引导大家树立“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林木向主要依靠特有资源转变,由主要依靠企业向主要依靠自己转变,由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向主要依靠创业性收入转变。同时公司确立了“2011年打基础、2012年上规模、2013年见效益、2014年求巩固、2015年达目标”的“五步走”创业方略,到2015年实现年人均收入4万元目标,将长白山森工集团“率先发展水苗参果四大重点项目、着力培育六大接续产业、带动九大板块全面发展”的总体战略进行了完全彻底的白河化。

思路一变天地宽,全公司上自机关部室、下到林场家属,从山上山下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干部职工携手创业的忙碌身影。广大职工能工则工、能商则商、能种则种、能养则养,全局上下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浓厚创业氛围。紧接着公司组织人员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到创业基地、深入到创业户家中现场采访,收集第一手创业资料,制作了“创业热土、富庶白河”电视专题片和“全民创业成果展示板”,深入到各基层单位进行巡回展览,组织全公司职工群众观看。同时,从中选出8名优秀创业者代表,举办了职工创业感受交流会,用他们自己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创业后的感受和感悟,所有的局领导和机关干部、基层单位部分职工共计630余人聆听了他们的感人发言。会后,又组织人员把“创业感受交流会”全程录制成光盘,发放到基层单位,组织全体职工观看,并组织基层创业职工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创业交流,弘扬创业者先进事迹,将“全党创业、全民创业”推向了高潮,从此“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一发而不可收,广大干部职工以空前的热情汇成了加快企业转型发展的滚滚洪流。

二、政策扶持,为全民创业注入强大的活力

公司党政一班人认为政策扶持是搞好全民创业的活力源泉。为此,公司在政策上积极藏富于民、蓄水养鱼,从扶持发展食用菌产业开始,购进食用菌生产设备投入117.5万元,供应枝桠材7000吨,食用菌原料补贴300万元,提供无息贷款1000万元,利用710公顷林地支持发展食用菌产业;在技术上,一年四季专家现场讲座指导、创业大户现地示范贯穿始终,多次组织基层领导班子和创业户到辽宁、黑龙江和省内的靖宇、集安、松江河等地学习黑木耳、蓝莓、木灵芝、林下参、刺五加等栽培技术,据统计累计举办培训班、聘请专家现地指导25期(次),培训人员达2336人次;向职工群众免费发放了2500册《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图书,为职工提供创业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服务;在创业项目拓展上,通过中药材公司这个载体,大力发展芍药、五味子、杜香、蓝莓、林下参、天麻、灵芝、薇菜等园区,实现联利连心,带领更多的职工进行自主创业,突出解决弱势群体摆脱贫困问题;在市场开拓上,与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北京高校后勤采购中心签署了在白河建立“长白山绿色食品基地”的协议,使白河的绿色食品走进了北京6所高校的餐桌,仅黑木耳每年就可定向销售2万斤。构建了鼎元电子销售中心、山麓土特产品销售中心、龙昇林产品购物中心三个销售主平台,全面拉动各大园区和基地建设,建立了产销一体化模式,使林副产品很好地实现了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在好政策的带领下,整个林区创业形势如火如荼,一片片基地如雨后春笋,一个个项目如百花竞放,短短两年时间,仅食用菌就由最初的60万袋猛增到4000万袋,是“十二五”前的67倍。为了感谢局里创业致富的好政策,职工家属自发地组织起来,敲锣打鼓地送给林业局一面题为“好政策心系民生、好项目场兴民富”的锦旗,昔日的上访户、今日的创业代表红石林场的赵连玉紧紧地握住局长江礼家的手久久不肯放开。此时此刻,感激之情的确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广大职工群众在投身全民创业的实践中,不仅获得了财富、赢得了尊严,而且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境界。

三、依托优势,全面深化职工创业创富工作

白河林业分公司紧紧抓住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牢牢把握住长白山知名度日益扩大和二道白河镇改市的历史机遇,借势发展、借势创业,将旅游确定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龙头和主导产业。全面实施了“白河森林生态旅游区”提质工程,秉承着“变白天游为全天游、变夏天游为全年游、变观光游为休闲游、变浅层游为深度游”的理念,以局址为核心,辐射九个林场,相继开发和构思了大戏台河景区、长白文化景区、戏冬游乐景区、神奇魔界景区、花王百花景区、美人松林景区、红石石峰景区、森林温泉景区、瑞仙双莓景区、天赐宝石景区“十大景区”,日可吸纳3万人次旅游观光和度假。这些景区都是以企业法人股和职工自然人股为主创立。仅大戏台河景区每年平均接待游客就达20万人次,每年职工分红均在15%以上。旅游业在白河整个经济发展中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十大景区”的辐射带动下,白河的住宿、餐饮、运输等其他相关产业也快速发展。规划设计处、洪泰木业综合厂、物质供应处、光明林场等多个单位将办公楼腾出,以职工入股的方式开宾馆、搞餐饮,安置富余职工,职工每年分红都在15%以上。贮木场还积极与长白山旅游股份公司沟通,在生产淡季的6月到8月份,将职工输送到长白山景区工作,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黄松蒲林场鼓励职工搞家庭旅店,以工会主席代伟为代表的“林海人家”家庭旅馆已由原来的20余户发展成现在的50余户,每家可接待游客7人至30余人,全场一次性接待能力近千人。职工家庭旅馆还在绿色餐饮上下功夫,把当地的山野菜和在自家屋前菜地栽种的绿色蔬菜作为主打绿色品牌,做成清香可口的绿色菜肴呈现在餐桌上,受到了游客的热烈欢迎。家庭旅馆的发展还带动了林场的土特产品、小商店、运输、种植、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健康的产业链,促进了职工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一年下来每个家庭旅馆在仅仅两个月的旅游服务中收入就能达到3、4万元,相当于一个职工大半年的工资收入。

四、帮扶解困,实现困难户与职工共同致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全民创业如火如荼开展过程中,公司没有忘记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处在生活的贫困境地,想创业无资金,想贷款,又无人担保。对于这部分人,公司想方设法去帮扶他们。公司结合集团工会《贫困职工五年脱贫规划》,制定了白河的困难职工脱贫规划,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子名单,公司领导、工会干部、各基层单位党政工领导分别包保一名困难职工。制定了“造血式”创富措施,由局工会为17户困难职工申请无息贷款30万元,审批创业基地30公顷,种植木耳59万袋。各基层单位也纷纷开展帮扶创业工作,光明林场采取合作经营的方法在奶头村建起了黑木耳种植基地,种植规模为年产100万袋黑木耳,带领了12户职工一起进行创业,其中,有4户较为困难的家庭,由于他们的资金比较紧张,因此给了特殊照顾,困难职工通过“以劳代股”,当年每人净收入为2万余元。特别是困难职工朱明德,虽然有创业意愿,但苦于创业资金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木耳基地先免费为他提供2万袋木耳,等到加工完的成品木耳出手后,再按木耳椴成本钱收取成本费,完成了他没有资金,劳动能力差也能创业的愿望。春雷林场通过为困难户担保贷款,使原有的五户困难职工通过发展种养业,已全部实现脱贫。春雷林场成为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典型林场。两江林场采取“领导干部+党员+职工+困难职工”的模式,带领职工群众和困难户共同创业致富。林场牵头成立了仿野生灵芝种植、黑木耳养殖、绿化大苗培育和中药材种植基地,由以往的“单打独斗”变成“团队作战”,获取了更多的人脉、技术、经验等资源,使困难职工脱贫工作更加扎实有效。通过全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五年来在局级掌握的困难户中已有426户通过创业或其它方式脱贫,职工困难户数由过去的893户减至467户,有力的推进了困难职工帮扶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通过一系列观念引领和实施蓄水养鱼的富民政策,目前,全公司全民创业家庭户达2645户,占职工总户数的98%,创业人数达364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7%。从“十二五”开局至今共实现全民创业产值134925万元,实现创业性收入51272万元。人均创业性收入由2500元增长到30000元,是“十二五”之前的12倍。全局9个林场已有7个林场提前完成了人均年收入4万元的“十二五”规划指标。

如果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那么白河的全民创业,则开拓了富民之道、筑牢了强局之基,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撰稿:侯海鸥)